您的位置:主页>>科普知识>人参在热性病中的应用解析

人参在热性病中的应用解析

       人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临床常用的滋补性药物,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神农本草经》载“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第六版《中药学》教材认为人参味甘而微苦,微温不燥,性禀中和,功善大补元气,养血生津,广益五脏,为“治虚劳内伤之第一要药”。研读古今文献,人参是一味对补虚和祛邪都有很好作用的药物。观之临床,本品应用广泛,但并非专于虚劳不足之证,在热性疾病亦有广泛应用,仲景有传世名方小柴胡汤、白虎加人参汤等,后世伤寒杂病,用之得当,皆有殊效,其要在于配伍得宜,轻重有法;东垣重视脾胃内伤,提出内伤阴火理论,制补中益气汤系列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


       外感发热,治以祛邪为主,但历代医家在论治过程中应用人参颇多。笔者认为,外感病易化热伤阴,初期邪气在表,治当鼓邪外出,人参能补五脏、除邪气、益元气,用之于解表方剂中助正而不恋邪,防止汗后伤正。此用意在仲景桂枝人参汤治疗中早有体现;局方人参败毒散将人参与柴胡、羌活诸药同用,而成解表发汗、益气扶正之剂,《古今名医方论》日:“盖补中兼发,邪气不至于留恋,真气不至于耗散。”颇为见地,此时人参非用于补虚,乃助其祛邪之功,振奋正气以祛邪达表,研读《寓意草》同样认为人参乃扶正祛邪之品,外感病用人参入药能够“借人参之力,领出在内之邪,不使久留”,促使疾病尽快康复。


       外感化热乃外邪没有及时表散所致,仲景白虎加人参汤治阳明热盛耗气伤津,此时当以发热、烦渴多饮为用人参指征,此处用人参,功在救气液之耗伤。张锡纯日“人参能滋津液,一当外感之余,津液灼耗;一当久病之余,元气亏损,人参兼能固元气也。”邪气留恋日久,进入少阳,正气已有不支之兆,此时小柴胡汤外可解郁退热,内可助正养津液,如此配伍,散补兼施,已人少阳之邪可解,正如喻昌所云:“和解之中用人参,不过藉之以得其平,亦非偏补一边之意也……藉人参之力,领出在外之邪,不使久留,乃得速愈为快”;热病日久,耗气伤阴,余邪未尽,仲景竹叶石膏汤用人参补耗伤之气津,竹叶、石膏祛未尽之余邪,变人参之温补之性,为清补之剂。


       气虚发热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日,“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疗大法;仲景小建中汤实为甘温除热之第一方,及至东垣气虚发热的理论才基本完善,李氏提出“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而见“遍身壮热,头疼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等症,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创立了温补阳气,升发脾胃的“甘温除热”法。笔者认为东垣之阴火(气虚发热),是由于脾胃虚而无力运化人体饮食之精微,饮食之精微不循人体正常运化之路,而流于下焦,由人体元阳引动而化为人体之不正之阳气(阴火)。其根本属于人体自生之邪火,治宜补脾胃之气虚以纳正气归位,除邪火之源则邪热自去,正气归位则正气复,法师东垣辛甘温以补脾胃之虚,纳正气归正位;辛甘寒一以辛寒散其邪火,一以甘寒助其壮火即伤之阴。方以人参、黄芪健脾气,纳火以归正位,发热之源除,其热必去。


       综上,人参在热性疾病有广泛应用价值,临床不应只把它当成滋补之品,在外感、内伤热病中,合理使用能起到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邪自除之效;在脏腑热证和寒热错杂证中适时运用,也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来源:吉林中医药20118月第31卷第8

作者:杨广栋,吕文良,张莎莎,陈兰羽,崔庆荣


标签:人参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一扫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022-2422265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