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人参文化>从人参药证的历史演变谈中药功效合理评价的意义

从人参药证的历史演变谈中药功效合理评价的意义

       从历代人参应用指征的信息挖掘结果可以看出,人参的应用指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呕吐、腹痛、腹泻、心下痞满等消化系统的表现;②咳嗽、喘等呼吸系统的表现;③自汗、心悸等心血管系统的表现;④发热、恶寒、烦躁、口干、口渴、脉沉等反映全身状态的表现。而且,上述临床症状并非孤立存在,往往是以特定的组合形式出现的。如发热、烦躁、口舌干燥、口渴相关性较强,脉沉、喘相关性较强,腹痛、呕吐相关性较强,下利、心下痞满相关性较强,心悸、自汗相关性较强。笔者对人参主治症状和体征分析后发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人参的功效与主治具有不同的内涵,根据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时期。


       这一时期,用药很少受病机的约束,药物的应用指征具体,绝大多数都是临床常见的症状或体征,这一时期主要集中于汉唐及以前。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就是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还有孙思邈的《千金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这一时期人参的临床应用指征也以具体的症状和体征为主。如《千金方》中的人参丸治“心悸,志意不安,不自觉恍惚恐惧,夜不得眠,虚烦少气;男子虚损心悸”,人参当归汤主治“产后烦闷不安,产后去血过多,血虚则阴虚,阴虚生内热,内热曰烦。其证心胸烦满,呼吸短气,头痛闷乱,骨节疼痛,晡时则甚,与大病后虚烦相类”,《外台秘要》扶老理中散用治“羸老,食饮不化,腹虚满,拘急短气,及霍乱呕逆,四肢厥冷,心烦气闷流汗”。通过频数统计、因子分析及数据挖掘发现,这一时期人参主要用于汗、吐、下、失血等体液大量丢失后出现的各种病症。通过对人参主治症状和体征的关联分析后发现,汗、吐、下、失血等体液大量丢失是应用人参的一个重要指征,其中以体液大量丢失后出现消化功能减弱的临床表现为主。


       在临床经验积累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对药物的功效与作用机理加以解释和推断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由于当时对人体解剖、生理的认识还不足。于是,对一些临床中不能解释的现象就借助于阴阳五行、气、血、水、火等朴素的自然哲学范畴的概念,这一过程在宋金元时期最为明显,并一直延续到明清以后。从这一时期有关方书的论述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人参临床应用指征的变化。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年8月第19卷第8期

作者:柴程芝,刘志刚,黄煌


标签:人参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一扫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022-2422265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