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科普知识>“百草之王”——人参

“百草之王”——人参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ginseng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多于秋季采挖,洗净经晒干或烘干。栽培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2020版《中国药典》记录人参味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等功效。用于治疗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气血亏虚,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等疾病。

人参是临床常用的补气药,被誉为“治疗虚劳内伤第一要药”。人参史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其分为上、中、下三品,人参为上品,曰“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名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汉末《名医别录》曰其“微温。主治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唐代《海药本草》曰其“甘,微温。主腹腰,消食,补养藏腑,益气,安神,止呕逆,平脉,下痰,止烦躁,变酸水”。宋代《珍珠囊》曰其“甘,苦。养血,补胃气,泻心火”。元代《药性赋》曰其“甘,温。止渴生津液,和中益元气,肺寒则可服,肺热还伤肺”。《汤液本草》曰其“甘,微苦,温,微寒。味既甘温,调中益气,即补肺之阳、泻肺之阴也”。明代《景岳全书》曰其“甘,微苦,微温。气虚血虚俱能补。阳气虚竭者,此能回之于无何有之乡;阴血崩溃者,此能彰之于已裂之后。惟其气壮而不辛,所以能固气;惟其味甘而纯正,所以能补血”。清代《本草求真》曰其“性禀中和,不寒不燥。专入肺,兼入脾。形状似人,气冠群草,能回肺中元气于垂绝之乡”。《本草备要》曰其“生甘,微苦,微寒,熟甘温。大补元气,泻火。大补肺中元气。明目,开心益智,添精神,定惊悸,邪火退,正气旺。则心肝宁而惊悸定。除烦渴,泻火故除烦,生津故止渴”。五脏属阴,微寒亦属阴,人参甘微寒乃阴柔之品而用于补阴;津液属阴,故可用于生津液。

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人参“生用气凉,熟用气温”[4],明确指出通过炮制可改变人参的药性。现代通过对人参及其不同炮制品的人参皂苷、氨基酸以及多糖含量和种类进行系统研究后也发现人参经炮制加工后,有些成分会发生转化,产生新的化学成分,成分间的含量比例也发生了改变,这或许是人参及不同炮制品之间药理和药性存在差异的物质基础[5]。

人参的药性是寒是温是平,既有品种的变迁也有医家的学术思想,但是人参被称为“百草之王”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希望通过学习古人的先进经验,同时运用现代技术,进一步挖掘人参药性及功效,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更多的思路。

特别提示:凡本号注明“来源”或“转自”的作品均转载自媒体,作品内所涉及到的文字内容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所分享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今日头条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13945333614510631/?log_from=703d5c6a820d_1752544328139


标签:

相关产品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一扫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022-2422265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