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相关研究>人参皂苷抗心肌缺血中医病机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人参皂苷抗心肌缺血中医病机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人参(Panax ginseng C.A. Meyer)属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享有“百草之王”的美誉,药典中记载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之功效,在现存的各类中医药书籍如《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中也都有所记载。古往今来,人参常被用以治疗病危脉绝的重症患者,如四君子汤、生脉散等方剂中均以人参作为君药治疗元气虚损等症,现代制剂中参麦注射液、参松养心胶囊等运用于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


人参含有具生物活性的人参皂苷、多糖、黄酮类和酚类等化合物,其中人参皂苷是人参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根据其化学结构,人参皂苷一般分为四环达玛烷型和五环齐墩烷型。达玛烷型又包括原人参二醇(PPD)和原人参三醇(PPT),PPD 糖基连接在 C-3 和(或) C-20 的 OH 上,包括人参皂苷 Ra1、 Ra2、 Ra3、Rb1、 Rb2、 Rb3、 Rc、 Rd、 Rg3、 Rh2、 F2 和化合物 K 等;PPT 糖基连接在 C-6 和 / 或 C-20 的 OH 上,包括人参皂苷 Re、 Rf、 Rg1、 Rg2、 Rh1 和 F1 等。齐墩烷型由一个五环结构的配基齐墩果酸组成,仅含有人参皂苷 Ro。


       人参皂苷具有多种有益的药理作用,如抗癌、抗炎以及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等。从人参属植物中提取的少量皂苷不能满足科研和临床的需要,因此通过主要皂苷的转化来制备稀有皂苷具有重要意义,可利用细菌或真菌菌株以及 β- 糖苷酶水解 C-3、 C-6、 C-20 位糖苷键进行转化,具有较高的产率和较少的副产物。如人参皂苷 Rb2 占人参根总皂苷的 2%~17%,人参皂苷Rg3 只占 0.0003%, 将 Rb2 C-20 位上的糖基水解后可转化为人参皂苷 20(S)-Rg3,并且研究表明去糖基后的某些稀有皂苷比主要皂苷具有更强的生物活性。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主要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 2030 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总人数将增加到 2360万。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其中心肌细胞的急性缺血和肥大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的形成而引起,心肌供血不足即心肌缺血后会直接损害心脏,导致心脏祖细胞死亡。


       中医在心肌缺血诊治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中医认为心肌缺血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胸痹是指主证为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的一种疾病。心肌缺血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心脾肝肾虚,心脉失养,标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 ,因此心肌缺血与心肝脾肾诸脏的盛衰有关。中医理论认为阴寒内盛、胸阳痹阻、阴占阳位、心脉凝泣不通为心肌缺血的主要病机,因此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辛温通阳、活血化瘀 ,多从扶正补虚出发,辅以活血、化痰、解毒散结,多层次、多途径修正阴阳失调的心肌细胞,符合“气血并调、阴生阳长”的配伍规律,使机体功能趋于阴阳平衡。如清代医家王清任提出的“血府逐瘀汤”是中医治疗“胸痹”的经典中药方剂,是由清代桃红四物汤、四逆散等经典名方加以适量桔梗、牛膝等十一味药物组成,共奏解气化瘀、排浊化痰的功效,还能够通络止痛、养血润燥,并已被证实具有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 ;最早记录在金·张元素《医学启源》中的传统古方生脉散 ,具有益气养阴生津之功,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心肌病、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近年来临床反馈的中医中药治疗心肌缺血准确有效,并已获得广大患者的接受与认可。人参皂苷对心肌缺血性疾病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抗心肌缺血的机制主要包括对氧化损伤、钙离子通道、多条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以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来源:药物临床 俞婷 高崎 朱国琴


标签:人参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一扫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022-24222656

返回顶部